兒童莊子班內容(謄稿草稿)(十二)齊物論(6)


這一班,包括老師,好像都沒什麼常識?


  好,那各位親愛的小朋友以及各位可敬的家庭主婦們,請你們告訴我你們生活中有什麼常識 啊?(……)沒有常識啊?……你們的常識是什麼啊?講一點嘛,你們現在都沒有常識啊?

  所以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,你們不要真的告訴我你們沒有常識喔,沒有常識的人有是非是很可怕的事情,吵架叫做是非喔,就是說大家說這個是是就是是,說這個不對就不對,那……我們來想想看……常識,你隨便說一個常識給我聽好 不好?


  (我們是人)


喔,我們是人,好,這是常識對不對?
像小丸子的那個片頭歌裡面講說:「愛迪生是偉人,這個是常識。」之類的,所以我們是人。


  (我不是人)


  (咦?我不是人?!)


  然後你看喔,這樣子講也很好,我們的常識是「我們是人」,那如果有一個人他說「我不是人」,我們馬上就會覺得那個人不太對勁,對不對?


  (關進瘋人院)

  抓到瘋人院關喔,所以只要一違反常識我們馬上會分得出來那個人有毛病,所以常識好像還滿安全的,而聽起來也滿正確的,也不是假話嘛,然 後還有呢?……應該有些常識吧,譬如說……怎麼我們一群沒有常識的人在這邊「相濡以沫」(笑)……?



  (過馬路要看紅綠燈)


  喔,過馬路要看紅綠燈……然後還有?




  (上廁所要擦屁股)


  對、對、對……還有?趕快啊……





  (吃飯以前要洗手)


  吃飯以前要洗手……其實我很少洗,然後再來……還有?




  (天氣冷要穿衣服)


  好,天冷穿衣,好,再來、再來……還有沒有,應該還有吧,常識……


  譬如說你們有沒有一種常識叫做「不要拿金屬的叉子插電插頭」,(有)有啊,就是不要觸電……


  那你們有沒有一種常識是「打雷雨的時候不要爬到大廈的屋頂去高舉一根金屬竿子」,這常識有沒有啊?

  (有)

  有,不要被雷劈啊……



  (手不要去摸電風扇的扇葉)

  對、對、對,不要摸這個……在開的電扇對不對……



  (不要把插頭插到鼻孔裡)

  不要把插頭插到鼻孔裡?(笑)

  ……好還有嗎?趕快再來一點……



  (出門要穿鞋)

  喔,出門要穿鞋,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啦,從前農家的時候出門不穿鞋的,但我們現在穿鞋比較舒服,還有?



  (上廁所要關門)

  (在大陸行不通啦)

  在大陸也不行了,這是臺灣地區的常識,還沒有到全世界的……還有非洲有些地方廁所沒有門吶,還有呢?


  (上課要專心)


  這個是常識嗎?我……這樣子好了,我們就「做事要認真」好了,不一定要上課才專心。




  (可是有些人就是做事不認真啊)

  那他們不合常識啊。



  (要進瘋人院嗎?)

  其實我很想把他們……不能真的抓進瘋人院關……



  (上課不可以遲到)

  那是常識嗎?




  (不算是)

  上課……這樣好了我們改一改,「跟人家約的時間要守時」這樣好不好?



  好,我們現在看到那麼一大堆東西,你會覺得這些東西是偉大的宇宙真理嗎?不太算,但是莊子告訴你說這些看起來一點都不偉大的東西,才是偉大的宇宙真理,這是怎麼講呢?


  他說:「庸也者,用也;用也者,通也。」
這很重要,他說庸這個字,常識這個字,這個普普通通知道的事情,就是「庸」這個字,在裡面就有個用,那 「用」這個字,其實又可以通到這個字,這個字它的意思是什麼?



  就是──凡是常識,你就都可以在生活裡面去做到它,所以可以拿來用,所以「用」的意思是你可以實踐的了。

  那這個「庸也者,用也」,因為你看人類的生命,如果我們不把這東西……現在講的是比較淺的一層,講深的一的層,這宇宙中有一種叫做真理,如果你去實踐這個真理的話,就會到達一個什麼?開悟的境界,這個是我們說的偉大的智慧,但是莊子講我們不要講那麼大、不要打高空,每個人都在那邊修道、修佛、上教堂,哪個人變成下一代的佛陀、耶穌了?


  我們不要講那麼偉大的話,我們退一層來講,他說具有「普遍性」的真理,我們不知道的話,我們至少抓住具有「普遍性的常識」,然後真理要如何實踐,什麼決不要生氣、決不要高興、要像宋榮子對不對?不會生氣也不要高興,那不可能,那我們至少實踐常識,就飯前 要洗手、天冷要穿衣、不要去觸電、看到老師要說老師好,這樣他也不容易罵你,你也不容易罵他,就這樣子,對不對?事情也還過得去嘛。


  但是一旦你把常識全部都實踐的時候,你也會發現一件事:
真的耶,你遵守這些常識,你活得會比較輕鬆、比較舒服,簡單來講會比較幸福。


  你不遵守這些常識的話,天冷不穿衣,然後得重感冒回家,然後再去伸手到插頭再去觸個電,那大概很快就死了。


  你有沒有發現說,真理是讓你的靈魂能夠存在的根本,那常識也是讓你生命存在的根本,沒有常識的話很快就死掉了啊。



  你剛說的東西隨便挑三條來違反一下,你看會有什麼下場,對不對?
我們說這一個不要實踐好了(指黑板,上廁所要擦屁股),那到學校大家都聞你臭臭的,很快就變成同學欺負的對象,然後叫你「大便小孩」,見了就踢就打,很快就去跳樓了嘛,隨便一條不實踐不行的。


  其實常識很偉大,沒有它活不了,所以他說其實每一樣事情都可以……當它可以實踐,用在這裡也對,用在那裡也對的時候,它就具有普徧性的正確,那普徧性的正確就變成有「通」,就放這裡也通,放那裡也通,它就是一種非常接近真理,而你實踐常識,也非常像是在實踐宇宙的真理,就算你不要開悟,你也要有常識,就莊子有這樣的論點,那為什麼要這樣說呢?


  我們來想想看,我們現在不是有時候會聽到MTV電台有一些歌星在唱歌,這知道吧?那MTV電台有一些歌星在唱歌,前陣子我看到那個潘瑋柏跟蘇芮對唱,什麼「媽媽你不要管我,我已經長大,什麼我已經有自己的想法」這樣子對不對,好像那個中風的患者在那邊……



  但是你不要笑喔,唐朝的時候,當時最紅的人是誰呢?
叫做白居易,就是白居易 寫的詩,大家唱起來就是那個時候的流行音樂,如果那時候有電吉他的話,白居易就是屬於搖滾樂團的那種……因為白居易寫的詩是大家最喜歡唱的,所以唐朝最有名的流行界的那個什麼……現在叫什麼?流行界教父對不對?就是白居易。


  那因為古時候的中國人寫字都比較文學,所以白居易的詩在那時候是最平易近人的,所以白居易的詩……因為它的詩都非常淺白,他怕他的詩,人家聽不懂。


  所以他寫一個詩,就找他們隔壁的阿婆去問她說:「耶,這樣……這樣,你聽不聽得懂?」

  「喔,聽得懂,那可以發表。」


  所以,那個時候對很多人類來講,白居易在降低人類的文化水平對不對?就好像那個周杰倫……不是周杰倫,那個潘瑋柏「媽媽我已經長大什麼不要管我」,那個好像是在降低我們人民的生活水平、文化水平。


  可是呢,他那時候做了好多首、好多首的流行歌,排行榜、冠軍、亞軍、第三名…… MTV台排行報導,本週的第五名、第四名、第三名、第二名、第一名都是小白(白居易),都是他得,都是他得到這個MTV大獎,可是那個時候,大家只是覺得他的東西紅嘛,可是呢很驚人的是,唐朝結束了,到了宋朝了,大家要拿起他寫的歌詞來看一看,覺得還是很不錯,有感覺,然後再拿起來看一看,又覺得很不錯,很有感覺,所以到現在我們還在讀白居易的詩。


  於是乎這個東西就是每一個人、每一個不同的朝代,其實每一個朝代有每一個朝代不同的觀點,可是每個朝代的人看他,都覺得滿好的,於是呢,當年的流行歌排行龍虎榜跟冠軍,就變成現在的Classics,這叫什麼?古典音樂對不對?就是經典。


  經典就是年年都得到「排行榜冠軍」的暢銷作品,到最後就變成經典,所以這跟「常識」有它相通的地方,能夠明白我的意思嗎?



  就像我們說《莊子》裡面,有那麼多的四字成語,我們剛學的「彼此彼此」,你等一下就要學的 「朝三暮四」,那這是什麼東西呢?



  就是我們要說這句話,每次想要講到說:「哎呀,你還不是跟我一樣。彼此彼此啦~」

  這樣子講一講,就會覺得還是莊子講的最好,莊子是周朝人嘛,到了漢朝講「彼此彼此」還是覺得:「嗯,莊子講得好,我們沒有別人比莊子講得好。」,然後到了清朝了,還是說「彼此彼此」,覺得說我沒有辦法發明新的詞來把莊子的這個打下來,就簒不掉它,於是當年流行語……你知道什麼叫流行語?


  就像現在有很多新的流行語什麼小白、笑點很低啦……什麼的,這叫流行語對不對?還有什麼?你們可不可以告訴我新流行語?(超爆的)什麼超爆的、什麼LKK啊什麼的……什麼「老叩叩」(閩南話,很老的意思)是不是?然後就是什麼、什麼……還有什麼?SPP對不對,這今天死語了,就像SPP說什麼聳ㄆㄧㄚ、ㄆㄧㄚ、(閩南話,很土的意思),聳ㄆㄧㄚ、ㄆㄧㄚ、現在 已經變成Dead language了,你知道什麼叫Dead language嗎?


  (就掛了啊)


  (死掉了)


  Dead language就是死語嘛,我寫漢字好了,我每次都不會拼英文,就是死語しご(shigo)日文是這樣唸的,就是現在聳ㄆㄧㄚ、ㄆㄧㄚ、這字,從發明,到它死亡,(不到幾年)不到幾年就死了,所以這是壽命很短的。



  剛發明新語,馬上就變死語,可是莊子的文學表現力,是他發明了這個新講法之後,(五千年還沒有死)五千年,二千多年、三千年還沒有死,就像我們現在說什麼超級勁歌「人氣」大投票,連「人氣」這兩個字都是莊子發明的,在那個〈德充符〉篇裡面。


  喔不,在那個〈人間世〉篇裡面(且德厚信矼,未達人氣;名聞不爭,未達人心),「人氣」是莊子第一個用的。



  就是所有所有的這些莊子發明的詞,就是中國文化還沒有毀滅以前,大家都一直在用,沒有幾句話變成死語,這是很驚人的東西,所以我們說《莊子》這個是經典,可是在當年也是那個什麼你知道嗎?


  《莊子》當年可能人家周朝人看到也覺得:「喔,有一個人出了一本腦筋急轉彎,那裡面有很多新的詞。」,對不對?



  到底那個時代是不是經典我們也不知道,因為道家只有兩個人,道家不像儒家,儒家是孔子那麼多弟子,什麼七十兩個大弟子、三千個小弟子,這簡直是幫派了你知道嗎(笑),儒家就像現在什麼「心海羅盤」的葉教授什麼的坐滿了人,大 家都知道這個叫大師,那個叫大師。


  可是道家那個時候到底是什麼東西,沒有人知道耶。

  老子是一個圖書館館長,躲在那邊一輩子,到最後退休了,然後騎著一頭牛,要跑到塞外去玩,跑到西域,然後出關的時候有一個看守的人說:「留下買路財,不然不放你過關。」


  那老子他說,不然他寫五千字,他就啪啪啪就這樣子嘛,所以老子的書就這樣逼出來的,他坐在那個門口人家不讓他走:「趕快趕快寫,寫完可以讓我走了啊~」,就好像那個什麼大明星趕場簽名,什麼?!還有30塊簽 名版,我要來唰唰唰,金城武、金城武、金城武……啊好了,寫完了,拜拜。



  《老子》就這種書,那你有辦法嗎?人家突然遇到……這個人從中國走到嘉峪關都沒有事,在嘉峪關才遇到他的第一位粉絲,這是很可怕的事情,幾乎沒有信徒了,不然他在中途就被攔下來了,怎麼會到嘉峪關才遇到第一位粉絲,這非常非常糟糕,他的人氣度很可怕,很低喔,那這樣莊子的話呢?



  到底他這一輩子發生了什麼事,我們歷史是不可考耶,不可考的意思就是說根本不知道他怎麼回事,所以他在世根本沒有人理他,沒有人會為他寫下傳記,所以現在大家在猜莊子是幹嘛的,聽說是什麼漆園的管理人,漆園是什麼,有個漆,就是漆樹,大家要做油漆,去找莊子說我要來買漆了,他就進來拿一個桶子放在那邊,然後在樹上戳一個洞,然後就給你漆,就這樣。


  就這樣子一個人,這種人我們在路邊看到很多嘛,這個賣甘蔗汁的,那個賣柳丁汁的,就那個樣子嘛,所以在那個時代感覺上好像……我們不知道莊子的社會地位,不知道,當他出版一本……寫好一本《莊子》的時候,然後一個竹簡攤在那邊,可能他們家小孩就這樣子拿來看一看:「呵呵,爸爸好會寫笑話喔。」



  《莊子》這種書可能一開始是這樣子,然後後來有人覺得:「耶~你們家小孩怎麼講的笑話比我們家小孩好聽啊?你們家有一本新的腦筋急轉彎喔,那我們家小孩也來看一下好了,不然太無聊了,那借我抄一本。」──然後就回去抄這樣子。



  那《莊子》這本書就慢慢流傳開來,所以你很難想像莊子當年有什麼大的企業機構,在那邊推廣文化,大概很難,完全沒有在推廣。

  完全沒有推廣的情況下還能流傳下來,代表他完全是靠實力的嘛。


  所以就是因為他很好看,到現在都還沒有變成死語,當然從這件事情也可以看得出來,《莊子》文學的表現力到達中國人可能到達的顛峰,所以他的語言一直沒有被別人簒掉,那我要講的是什麼?


  當一個東西能夠普徧的正確而恆長的存在,它就變成經典,就變成經典。


  因為每一個世代都有會打小孩的父母、會忤逆父母的小孩,都有暴力父親、有刁蠻的太太,於是每一個人看到孔子儒家講的 「父慈、子孝、兄友、弟恭」都覺得好感動,怎麼辦嘛……


  所以儒家就變經典嘛,那它他是經典沒有錯嘛,因為大家都覺得:「它講得好對,我們家老爸如果不打人多好」。



  所以他說:「通也者,得也。」,就是當你這些事情……當你的常識,像我們這些很重要的常識,放了幾千年、幾百年都還能用,然後不論在什麼地方用它都還算是正確,那這樣子不就有「得」的感覺嗎?


  「得」就是什麼?

  「得」就是好像有一點抓得到那個真理的感覺,如果你沒有什麼開悟、完全當場看到宇宙真理的話,你能夠把握就是你生命中的常識,你把你的常識全部都守得很好的話,你也變成一個很接近真理的人,那這個是莊子的一個見解。


  那他就說,如果你真的要守好常識,當然你會出現一個相對的現象,就是你要常識,你就不會跟人家論是非,如果你活在常識的世界裡面,其實你沒有什麼「是非」好論。

  當然也有啦,譬如說做事認真,這是我個人的常識,不是全世界的常識,那有人就說混有什麼不好,老闆又待你不怎麼好,你混他一點錢剛剛好,就裡面有很多、很多的論點,當然這些都沒有關係,因為大不了把這個拿掉就好了嘛,我們說常識不包括它就好了嘛,所以我們一般的常識能守好,我們人就已經心智比較健康。



  那「適得而幾矣」,當你到達了這個「得」這個境界的時候,你這個人也就差不多了,「幾」是差不多。

  那「因是已」,因此呢,就停下來,什麼叫停下來呢?

  就是一般的社會上面的人,遇到跟你意見不一樣的人,都要跟他吵架,都要跟他論是非,都要拗到對方相信我。

  其實我跟你講,「拗到對方相信我」很惡劣的想法喔,你拗對方相信你的時候,就是把對方心裡面那隻烏龜拗成怪獸,非常沒有意義,就你拗過人家以後,人家會把你妖魔化,所以他就說「已」,因此就要「已」, 「已」就是停下來,所以莊子就說停在這,你能夠活在常識的世界就很夠了,不要再去跟人家講是非了。


  他說:「已而不知其然,謂之道。」,這個是怎麼講呢?
如果你活在常識的世界,就停在這樣子的話,所以你不會覺得自己很聰明吧,你會覺得我就這樣活著,可是呢,停在那邊就這樣子照常識活,也不去跟人家論是非了。


  那前面不是有說什麼:「物謂之而然。」,什麼叫「物謂之而然」,就是前面告訴你說事情是怎麼樣、怎麼樣,都是你給它貼標籤的嘛,那現在呢,我活在常識的世界,也不要再去給任何事情貼標籤了,那這樣子不就很接近莊子講的「環中」了嗎?對不對?


  那這樣子其實就是一個有道之士的作為了,所以就守好常識,不要想那些是是非非,那這樣子你就會變得很接近有道之士了。


  當然也可以說是「停在這邊卻不知道為什麼」,因為有人說知其然,是知道他原因的意思,不知道為什麼,但是這樣子的人其實生活很安穩。

  你知不知道有些人其實生活很安穩,就譬如說家裡面你們家老奶奶沒有讀過什麼書,那每天只有那幾條常識,她就活到八十歲,然後好像也好好的,對啊,就是常識就夠了嘛,何必知道什麼物理、化學什麼的,就什麼都不曉得,只知道常識可以活得很好喔,對不對?



  可是現在人好可憐,知道一些奇奇怪怪的,常識都不曉得。
其實常識是從自然現象的判斷裡面發生的,但是我們現代人其實很不會、很不擅長創造常識,就好比說在台北市,下著雨的晚上,請問各位,你要從民生東路開車到民族東路口,下雨喔,晚上七點半,應該會開得比較快到還是比較慢到?


  這是一個很弔詭的問題,因為有可能因為下雨,所以車不好開,可是也有可能因為下雨,所以大家六點下班回到家不再出來了,所以路很空,所以聽說是下雨天的七點半反而會更早到,但這種常識我們一般人是沒有的,但這也是常識,只是說我們人不習慣去歸納這個常識,我們人習慣怎麼樣你知道嗎?


  習慣「下雨,就比較慢」就這樣子,人習慣這樣子,不太習慣在常識裡面再進一層去搞清楚那個狀況。


  那好比說有一種病,就是骨頭裡面的那個細胞留不住鈣叫做骨質疏鬆症,聽過吧?(有)那有一種病是人體的細胞留不住醣,叫糖尿病,你們聽過吧?


  那為什麼留不住鈣的人你要叫他拼命吃鈣,留不住醣的人一顆糖都不准吃呢?


  如果一個習慣常識的人,遇到這樣子的議題就會覺得很奇怪,就是說──糖尿病是「細胞缺醣症」,骨質疏鬆症是「骨質缺鈣症」,你要不然就叫骨質疏鬆的人不要吃鈣,要不然你就叫糖尿病的人也可以吃糖。

  但是現在西醫的論點已經到達一種超乎常識的範疇了,就是沒有一個普徧性的正確了,當西醫超出常識的時候,其實他就很可能活在跟「道」相離很遠的地方。


  所以從前的人得糖尿病,二十年完全不管它,多半是沒有事情的,只是人比較容易疲倦,可是呢,給西醫醫的話,平均十年就腎衰竭,(最後還截肢)對,就變成這樣子,甚至血糖降下來了,可是還是十年就腎衰竭、還是截肢這樣子,所以他本身他的醫療的邏輯有一點不符合常識的時候,會發生很可怕的現象,因為我們知道常識這些東西,你少一點點都會死人的,就是性命交關的事才是常識。


  所以如果你們在外面遇到任何情報……

  因為現在是一個「情報瀰漫」的社會,任何地方都有假情報,都有謠言,那你一定要很有常識,才能分辨那個情報對你有用、還是沒有用,你的常識實踐的越好, 你會越有能力去分辨那個情報是「常識」還是「是非」,這是很難的事情,其實莊子講的事情不是很簡單的,但是大家要有這個勇氣去承認說,不符合常識的事情要很值得懷疑。


  因為不符合常識的事情,可能是一個「是非」不是一個「真理」,到這裡只有媽媽在點頭,小孩子一句都聽不懂了對不對?怎麼辦?有沒有人幫我解釋到小朋友都聽得懂,你們可以幫我嗎?


  (老師畫漫畫再解釋)


  啊~這又畫不了啊……


  沒關係,反正我剛那段話也是我引申過度喔,莊子就停在這邊就可以了,總而言之大家要知道,你少一條都活不下去的叫「常識」,這樣可以吧,(那守時會……你不是說……)喔,你不守時會惹人家很討厭的,那人家會搞你很多事情喔,你容易遲到,很快會遇到一些困難,在大人的世界是這樣子,你每次都讓人家等的話,那大家就給你好看。



  (可是老師也一樣啊,你不守時的話,全班的人都等你一個人上課,假設有老師是這樣)


  (不會啊)


  (哪有!?超過的人,要罰站一節,這樣就好了。)


  對啊(笑),所以要遵守常識,好,那守時不算常識,那也沒關係,因為你不守時,人家也有對付你的辦法。


  (可是不會讓我們死吧?)


  不會不會,只是有的時候事情是這樣子的,要看那個場合,譬如說一個人他講話會「說話不算話」,那我的公司一定不會跟他合作啦,那他就餓死啦。



  那假如他有那些「跟他同流合污的人」願意不讓他餓死,那也沒關係,總而言之,還是會有一點影響,會影響到什麼人會願意跟你做朋友這種問題,就像有如果一個人跟我約,他遲到的話,其實不管那個人對我再好或怎麼樣,其實我都有一個習慣,差不多等了十分鐘到十五分鐘,那人不出現,我打個電話:「喔,你還沒來啊,那我走了,拜。」──就這樣子,我不太想花時間繼續等下去。



  那他說「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」,「神明」就是你那個靈魂啊,我們前面一堂課不是都有講嗎?人有一個靈魂是很寶貴的,不要把它用壞掉。


  他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拼命累我們的靈魂,就是每天都在想很多、講很多,然後想要讓我們當那個「一」,就是每 一個人都是拿自己的是非,拼命用力地伸張自己的觀點說「我就是對的」、「我就是對的」,然後要當那個「一」,「一」就是絕對的,沒有第二家的宇宙真理,所以每個人都要說:「我說的就是真理!」,那把自己弄得好累好累,那個喜歡辯論的人這輩子會多累,我們是不是前面有講過,有印象吧。

 
  他說「而不知其同也」,他說其實當你抓住一個是非,在那邊一直伸張你的論點的時候,可能有很多人跟你的論點不一樣,可是那些論點跟你不一樣的人,其實跟你都是一樣的,就你們都不知道真理,都在硬撐,這是一樣的,對不對?從這角度看是一樣的。


  所以莊子說這東西叫做「朝三……」,「朝三暮四」原來的成語是在這個地方講的,他說什麼叫「朝三」?


  他就說「狙公賦芧」,「狙公賦芧」是什麼呢?
這個「狙公」就是養猴子的先生叫「狙公」,那「芧」是什麼東西呢?


  「芧」就是這個東西,有些樹葉在上面,草字嘛對不對,然後這個地方有一坨大大的部分,然後底下有一個這樣子的東西,「芧」是象形字,就是我們說的橡樹的果實;他就說因為養猴子,你知道猴子這種動物非常小氣,你要養牠,不討好牠,牠不跟你合作,所以做了表演,就要額外的點心拿來,不然的話不乖乖表演。


  那養猴子的人知道猴子這個個性,所以要跟牠談生意。


  然後呢,養猴子的人就說:「早上給你們三顆。……」
「暮」就是晚上,「暮」為什麼是晚上,因為「暮」這個字……「暮」是這樣子寫的嘛, 草,上面是草,那中間是個太陽,就太陽掉到草裡面了,就是天黑了。


  這個養猴子的人就說:
「這樣子早上給你們三顆,晚上給你們四顆,讓你們晚上吃好一 點。」


  然後那些「眾狙皆怒」,所有的猴手都「嘎~~!」這樣子發狂:「怎麼可以這樣子,早上給的比晚上少,太不公平了!」


  然後那個老頭子:「不然早上給四顆,晚上給三顆啦。」

  「喔這太好了,早上比晚上多。」


  (笑)


  (有差嗎?)


  有差嗎?


  所以猴子就好高興喔,這個東西就是莊子在說……因為你知道猴子的 IQ是多少啊?我們人的IQ平均是100這麼多對不對?你們大概IQ110? 130?


  那猴子的IQ是5,那這樣知道吧,差不多5,因為牠們的IQ只有5,所以跟牠們談這些東西,牠們就很容易被騙,這樣明白嗎?

  (我知道你們會想講「黑猩猩算數贏過大學生」的例子,但我想說,黑猩猩的智商很高,比猴子還高,而且黑猩猩的記憶力可能比人類更好,但「猴子」就不一定。)



  所以「朝三暮四」或者 「朝四暮三」就是這個意思,那「朝四暮三」、「朝三暮四」是什麼意思?待會再講。


  但是現在我們把它說:這個男的早上喜歡這個小姐,晚上又喜歡那個小姐,叫做朝三暮四對不對?其實現在的成語都是後來拿來換一個地方再用,就好比說老師上課一本正經,看起來道貌岸然。


  像「道貌岸然」是那個南朝時代的那個「交通標語」耶,道貌岸然是這樣子,那個時候要誇讚他們運河蓋得很好,然後水利……

  因為那個時候沒有捷運,所以他們就拿那個運河當做捷運,所以他們就覺得說:「哇,現在你看喔,我們的船運河已經好到在河上面開船,簡直像在陸上駕車一樣,所以說我們國家的建設好到是這條河簡直是道貌岸然,看起來像是道路一樣,看起來像是岸上一樣,那麼好開船。」


  道貌岸然是當時的水利標語。
那現在說這個人「道貌岸然」不知道在說什麼東西?(笑)
是在說他的臉長得像道路,整個人看起來像陸地嗎?


  就是……已經有點好笑了對不對?


  原本的字義是說,「那個船開得好平順喔,跟在岸上一樣,所以道貌岸然。」



  然後,還有像是從前有一個很有名的成語,叫做「勿忘在莒」,你們有沒有聽過?


  那是蔣介石講錯,所以大家跟著錯。


  原本「勿忘在莒」的故事,是講齊桓公小時候,齊桓公的名字叫小白嘛,公子小白,他的哥哥還是誰跟他搶王位嘛,所以他逃到莒國去,後來有鮑叔牙跟管仲輔佐他,然後他又當回國王了,他當回國王後,鮑叔牙他們就告訴他說:「你不要驕傲,不要忘記你在莒這地方的時候,你還是一個小俗仔,大家都叫你小白,不要驕傲,要記得你從前是很低級的,現在更不可以驕傲。」



  可是後來蔣介石有一次在那邊提字的時候說:
「從前有一個田單的人,他們被困在莒城,然後用什麼火牛陣什麼打破敵人,所以我們不要忘記還有一 堆苦難同胞們被困在大陸,我們要攻進去。」


  然後從此以後「勿忘在莒」的意思就變成「田單復國」了(笑),就是時代一直在變,歷史是贏家寫的,我們也沒有辦法。



  好比現在有人說人長得很壯,說「虎臂熊腰」,其實這東西很值得懷疑,應該是「熊臂虎腰」吧,一個人像熊一樣的手臂,像虎一樣的腰,這樣身材才好吧,那「虎臂熊腰」的話,貓手是很細的對不對,然後虎臂是這樣瘦瘦的,然後熊腰是這樣子肥的,這種一點都不健美吧,好像有一點問題。

  「熊臂虎腰」才是倒三角,「虎臂熊腰」就好像正三角,就有點怪怪的,就當年那個成語到底創出來是什麼樣子的很值得懷疑……



  (不是說「背」嗎?)


  好,「虎背熊腰」,不是「虎臂」,對不起。喔,對對對,你們說得對。



  那這個地方在講什麼呢?
那「朝三暮四」這個成語的意思就是說,我跟你吵架,我們剛已經講過N次,會吵架是因為「我們兩個都不知道真相」,所以我們是同一國的對不對?


  然後我們兩個一起共同創造了「吵架」這個東西,今天因為我比較有力氣,舌頭比較長,所以講贏你了,然後我就說:「YA~勝利!」,然後那個人就:「啊~可惡!失敗!」,可是莊子就說感覺好像沒有什麼差別,贏的那一方也沒有知道真相,輸的那一方也沒有什麼真相,對世界一點貢獻都沒有啊。


  那如果今天是這位先生說:「YA~勝利!」,那我說:「啊~失敗!」,那莊子覺得還是一樣嘛,還是沒有真相嘛,所以這就跟「給猴子早上三顆跟下午四顆」,或者,「早上四顆下午三顆」,不是一樣嗎?


  那為什麼贏的那一方要這麼高興呢?
這不是IQ只有5的動物會做的事情嗎?莊子就覺得說好奇怪喔,現在人都跟猴子都一樣笨嗎,生活退化了嗎?所以他就覺得為什麼會這樣呢?


  我也不知道真相,你也不知道真相,我們應該同病相憐才對,同病相憐的話,就好像外國電影常常在演的,這個女的被這個男的玩弄拋棄掉,那那個男的又玩弄過一個女的,又把那個女的拋棄掉,這兩個被拋棄的女人遇到會怎麼樣呢?


  會抱頭痛哭「姐姐!」「妹妹!」「我明白你的痛!」對不對?
就抱頭痛哭,相擁而泣,相愛得不得了,所以照理說,如果同樣是被同一個男人玩弄過的女生, 會抱頭痛哭結成好友的話,那你們要吵架的人,你們應該抱頭痛哭,

  「哥哥!」

  「弟弟!」

  「我們都不知道真相!」

  「我們好可憐喔!」

  應該是這樣才對啊,莊子認為健康智商的人類應該做到這樣才對,要有同病相憐的的感覺才對,怎麼現在都好奇怪。

  兩個斷了腿的人躺在隔壁病床,然後這個人再把那個人腿敲斷一根,然後說:「YA~勝利!」(爆笑),所以說人類就是如此瘋狂的嗎?他說這不是猴子才做的事情嗎?就好奇怪喔,莊子不明白人類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。


  他說:「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,亦因是也。」,就是說你看喔,人就是那麼樣子喜歡講話贏過別人的虛榮感,所以才會明明我贏或者我輸都是一樣不知道,我還要在那邊贏了就高興,輸了就生氣,也是因為這樣,也是因為這樣是那樣?因為人的智商已經墮落到5了,所以變這樣。


  所以呢,「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,是之謂兩行。」怎麼講呢?
所以聖人要怎麼樣呢?聖人知道什麼叫「環中」,什麼叫承認這個「凡是吵架的人一定都不知道真相」這個事實,於是呢,他就和之以是非,就是「是」或者「非」這兩個東西,他都把它調和在一起,就是你也不知道、我也不知道、他也不知道、大家都不知道……所以這群人叫做「不知道」,這樣就好,沒有說這個人有道理,那個人沒道理,不是,是這一群人都叫做不知道,所以就把他們混合到一起了。
 

  然後「休乎天鈞」,「天鈞」是什麼?「天鈞」就是天的水平,當你知道每一個意見都沒有「了不起」的時候,你的心就不會被他動搖了,那莊子都是要叫人要心如明鏡止水,就心要像鏡子一樣、要像水一樣,當一個心完全平靜無波的時候,是那個人感知力最敏銳最聰明的時候,你們都知道吧。



  就像你們心裡面在生氣一個什麼事情的時候,一定都變得比較笨對不對?如果你要寫算數學的時候……不然你就試試看,回去故意連續打破三個碗,然後媽媽把你罵一頓,然後叫你去寫數學,然後那時候你算數學好像覺得好像算起來有點……


  (碗一個很貴)


  碗一個很貴喔,所以你先打碗,媽媽再打你,然後你再去算數學,你一定會覺得說:「平常我做的滿快的題目,現在已經氣到這樣子了,所以做起來就變得很慢了。」



  所以心有起伏的時候,人都會變笨,那莊子希望人每天都聰明一點,不要變成智商只有5的小猴嘛,那所以你就一定要這些是是非非都不要進到你的心裡面,讓你的心裡面很水平,那這樣子完全不起伏的心才是最聰明的心。

  會生氣、會高興的心都是會起伏的心,都是比較笨的心,而且從某個角度來講,人家告訴你他的觀點,人家來跟你吵架,你也可以藉機多學一個觀點,所以你跟你媽媽吵架,你不妨就讓她跟你講,可是你不要跟她吵,所以你可以去聽……



  你知道你這邊是烏龜……我手上是烏龜,什麼叫我手上是烏龜?
就是我的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打電動玩具、還有吃麥當勞、每天要有可樂、然後睡眠時間不得少於9小時,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事情,那媽媽可能認為你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這樣,媽媽可能認為你將來要做一個有出息的人或怎麼樣啊,那如果媽媽跟你講的時候,你要怎麼樣?



  你要用莊子的心法,就是知道說「我知道的,一定是一個部分的重要性,她講是是另一個部分的重要性」,那你就說聽完媽媽講的這些,我進入那匹馬的世界,去看馬是長得什麼樣子,那你也可以學到說「原來大人是這樣想事情的,大人的世界在意的是什麼、什麼……」


  所以我可以搞清楚,原來大人在意的是有沒有好工作、有沒有錢、什麼、什麼……這些事情是我二十歲以後到三十歲後要注意的事情,那如果我覺得我二十歲到三十歲還不想注意這些事情的話,那不妨十九歲就先跳個樓就解決了(笑),就是可以參考一下嘛。


  你可以參考參考,什麼事情知道一下沒關係,所以你就可以跟媽媽講說,讓媽媽儘量罵對不對?那媽媽罵你就可以聽,把它聽到懂,但是聽到懂你之後,你還是可以跟媽媽說:「媽,我明白了,你的人生好痛苦喔。」(笑)


  但是那也沒有辦法,但是你可以去明白,不用去吵架,你可以明白啊,明白才是真正的勝利,你完全體會她的感覺,再來判定她那個人生是不是你想要的,這樣不是比較簡單嗎?



  又何必一定要逞強抵抗,「才不是妳說的那樣!」,「才不是妳說的那樣!」
聽人家說的也就是那樣嘛,沒什麼錯,也沒什麼對就是了,就聽就好了。


  於是「是之謂兩行」,兩行是什麼啊?
就是 A也行,B也行,「沁菜啦」「隨便啦」,你要來跟我吵,我就「啊……啊……啊……」(認同貌)。

  就像什麼……兩個小和尚吵架,去跟老和尚講,第一個小和尚 說:「老師,我這樣講對不對?」,師父就說:「喔,對、對、對,你對……」,那第兩個小和尚衝過來說:「老師,我剛講這樣、這樣,我對不對?」,師父也 說:「喔,你對、你對……」

  第三個小和尚說:「他們兩個都對,那到底誰對?」

  師父:「喔,你對、你對……」(笑),就是隨便,因為反正吵架不用吵,所以 看到誰都說「你對、你對……都對、都對……好、好、好……」,這樣就好了。


  人家說你在耍白痴啊?那你也可以說:「耶你也對,我在耍白痴,好、好、 好……」,因為你如果不「裝作耍白痴的樣子」的話,你跟他們拗上了,你就跟那個小猴一樣智商只有5了,那才叫做真白痴。


  這是一個很殘忍的事情,在這樣子的人生裡面,我們必須要練這些東西,才能夠讓自己處在一個不因為「是非」而消耗能量的狀態,因為我們從前面講到現在,不知道有沒有辦法記得一件事,就是莊子很謹慎的告訴你說,如果你喜歡跟人家爭是非,喜歡那種「我比較有道理」的優越感,你的人生會比一般人累很多,會老得很快,那如果大人的世界不是你喜歡的,那你至少人不要老那麼快嘛,像我三十幾歲還可以扮小孩對不對?(哎呀不行啦,應該會得到反對的意見),就是說就老得慢一點,不要跟人吵架。


  那接下來一段喔,也不知道講不講得完耶,我們來講講看好了,好不好?「古之人,其知有所至矣……」這個我們把它唸一遍,如果講不完的話我做個記號下次再講,好,你們唸吧:




古之人,其知有所至矣。惡乎至?有以未始有物者,至矣盡矣,不可以加矣。其次以為有物矣,而未始有封也。其次以為有封焉,而未始有是非也。是非之彰也,道之 所以虧也。道之所以虧,愛之所以成。果且有成與虧乎哉?果且無成與虧乎哉?有成與虧,故昭氏之鼓琴也;無成與虧,故昭氏之不鼓琴也。昭文之鼓琴也,師曠之 枝策也,惠子之據梧也,三子之知幾乎!皆其盛者也,故載之末年。唯其好之,以異於彼,其好之也,欲以明之彼。非所明而明之,故以堅白之昧終。而其子又以文 之綸終,終身無成。若是而可謂成乎,雖我亦成也。若是而不可謂成乎,物與我無成也。是故滑疑之耀,聖人之所鄙也。為是不用而寓諸庸,此之謂以明。



  他說古時候的人吶,他們的智慧有到頂點呢,「其知有所至矣」,他說從前古時候的人有多麼偉大呢?他說「惡乎至」就怎麼樣一個到頂點呢?



  古時候的人,莊子認為說,當上帝一開始把人類創造出來那時候的那個人,是怎麼樣呢?



  他說「有以未始有物者」,這什麼意思呢?

  就是我們說我們會把我們叫做「我」,對不對?把你叫做「你」,任何一個不屬於「我」的外面客體叫做「物」。


  所以說,「有以未始有物者」,最原始版的真人,是完全跟宇宙萬物有一體感的,是覺得「我就是這個宇宙」,所以他看到一朵花,他沒有辦法分清楚「我是我,花是另外一個東西。」

  他會覺得「我跟花都是宇宙的生命能」,都是同一個東西,那叫做「未始有物」。

  就是「未始有物」,不覺得那東西是別的東西,那這樣的人需不需要去體貼別人?不需要喔,因為他跟別人是活在同一個感受裡面的,所以這叫做「沒有分別心」。


  所以他是有一個一體感,所以宇宙的一體感,還沒有產生別人是別人觀念的時候,那是最偉大的人類。


  他說「至矣盡矣,不可以加矣。」

  這個是到達最高境界喔,也就是整個宇宙的生命都是同一個生命的那種感覺,那就是大家都變成神的一部分;有一個人比較會耕田,他就覺得:「我是神的大姆指。」

  如果有一個人比較會燒菜,他就覺得:「我是神的食指。」

  如果有一個人比較會做繡花,他就覺得:「我是神的小指頭。」

  大家都是一個生命的整體,(為什麼是小指頭?)隨便啦,無名指也可以。那所以呢,因為大家都共享著這宇宙所有的生命,所以那是人類的最高狀態,


  然後「其次以為有物矣」,可是人類會越來越墮落,有一天,人慢慢……慢慢……忘掉他跟宇宙是一體的,於是他有一天見到一個人就說:「耶,你好。」──就出現一個「別人」了。

  
  那是人類墮落之後,就出現一個「別人」的感覺,所以就覺得有「物」了,就覺得那裡有一朵花,那裡有一塊石頭,他再也不覺得「那跟他生命是同一個東西」了,那是人墮落的第一步,但是這樣的人還是很高級啊,因為他說雖然覺得有「別人」 的東西,但是他還沒有「封」。



  「封」是什麼?就是還沒有對外面的東西「產生防備」。

  就雖然看到那是一朵花,那是一頭牛,可是呢,他遇到一個「別人」的時候,不會覺得說我有些話要藏在我心裡,不要告訴你,因為他不覺得別人會害他,他也不去害別人,所以他不需要跟人互相防備,「什麼這個話給他知道,他會講八卦,講出去我多難看」,都不會防範這些事情,所以都還沒有「封」。


  那人又墮落一陣子呢,又開始有「封」了,就當人墮落到說別人是別人,就說:「哎, 你今天好嗎?」

  「喔,我今天不好,我今天肚子痛。」


  結果那個人到處去講:「他那天肚子痛耶好好笑喔」

  最後你就覺得:「好討厭喔,這人怎麼這麼可惡啊,以後就不告訴他了」,然後開始不講了。


  然後又墮落到「人跟人有隔閡」的狀態,但是有這些話,不講、不給你知道,「我是我家的事,你是你家的事」,這樣子還沒有到有「是非」,就是還不至於會吵架。



  但是等到有一天人學會吵架了,不得了喔,「是非之彰也,道之所以虧也。」,就是等到有一天,人類開始會自己創造他自己的真理的時候,人就看不到宇宙這 個真正的真理了。


就是每一個人都說:
  「小孩子長大就是要賺錢,就是要養爸爸、媽媽。你給我去賺。」、

  「天下無不是的父母。」,


  當你講到這樣的時候,宇宙的真理在那裡?已經沒有了,你知道嘛,所以每一個人都把自己隨隨便便自己掰出來的話當作真理的時候,開始有「是非」的時候,就沒有人知道宇宙的真理是什麼了,這是很可憐的事情,大家都製造一套神理,家家有本難唸的經,為什麼要叫做「經」?



  「經」就是佛講的話、神講的話對不對?都難唸的要死,越唸越痛苦,所以大家都製造自己的是非,自己製造替代宇宙真理的冒牌貨,我的學生是日本漫畫迷,他們說這叫「偽物」。

  他們說,「是非」就是「真理的偽物」,冒牌貨。


  然後「道之所以虧」,當我們人類有了是非以後,宇宙的真理就再也看不到了,然後道就受損了,那這個宇宙真理這個道受損以後,人類世界就會出現一個什麼東西啊?叫做 「愛」。


  因為活到這個境界的時候,人類就開始可憐了,當你遇到可憐的人要怎麼樣啊?要愛他呀,對不對?所以只有宇宙真理損毀的時候,人類世界才需要愛呀。


  所以莊子從前有一個故事叫做什麼……「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於江湖」有沒有聽過?


  這故事在後面的篇章喔,就是說……那是在〈大宗師〉篇以後會上到,那我現在先跟你們說一下就好了,他說:「泉涸,魚相與處於陸……」,算了,我直接用白話講,就水乾了、河床乾了,然後魚跟魚都在乾掉的河床上面跳來跳去,你們有沒有看過魚跳到地板上,好可憐對不對?


  (有啊)


  那這一天這條小鯉魚跳到小鯽魚旁邊,然後「小鯽魚、小鯽魚,我們都快要乾死了。」「哎呀,你看起來好口渴。 那……那我給你一點水,呸!」,吐一口口水到小鯽魚嘴巴裡面。


  然後小鯽魚說:「喔,謝謝、謝謝。你也看起來好可憐,呸!吐一口口水到你臉上,讓你滋潤一點。」


  有些人看到這二條魚最後……最後看到二條乾魚,這樣緊緊靠在一起死在河床,人類就會覺得:
「好感動喔,這二條魚到了最後一刻還要互相相愛,牠們的世界毀滅了,他們還要繼續愛下去,這實在太感人了。」


  那莊子就說人類世界的「愛」,就像那二條魚那樣子,如果那個水池是滿的,然後食物又很豐富的話,小鯉魚看到小鯽魚,就會說:「那隻醜不拉幾的妖怪魚,誰理他?」


  然後鯽魚看到鯉魚就說:「那隻肥豬誰理他?」,然後大家就誰都不理誰,然後繼續游自己的。


  那你覺得是二條魚這樣子,充滿了火熱、感人腑肺、賺人熱淚的劇情,乾死在河床上叫做幸福呢?還是在滿滿的池塘裡面,然後誰也不理誰比較幸福呢?


  (都不幸福)


  喔,都不幸福啊?我想莊子的意思是說,如果人類的世界沒有那些「不幸」的話,可能是比較幸福的,對不對?




  先有不孝子女,才有被人家棄養的老人,有那些不孝子女製造出棄養的老人, 然後才有慈濟姐姐去那邊救助那些老人嘛,對不對?


  人的愛心先要有一個不孝子、不孝女才需要發生的嘛,就先有壞事才有愛,不然的話誰需要愛啊?


  如果每個小孩子一出生就說:「媽媽,我將來長大要當有用於社會的人。」,

  然後三歲就會跟媽媽說:「媽媽早安,謝謝妳做早餐給我吃,我好感謝妳喔。」


  這種小孩子,爸媽怎麼教啊?就不需要教了嘛,就當狗養就好了嘛,每天一碗飯,他就會變成有用的人了嘛。


  就是要──那個小孩子不學好、不上進,媽媽才須要努力愛他啊,否則的話,何必愛對不對?這是一個很弔詭的問題,你們有沒有想過這問題?


  所以,「道之所以虧,愛之所以成」,到底人世間有愛是一個好現象?還是一個壞現象呢?莊子問你這問題,就人類有愛之前,要人類先「悲慘」吶,愛是悲劇的副產品。


  像「一公升的眼淚」對不對?就是要拍「悲劇」出來,你才會覺得「喔!人類的愛好偉大。」


  我跟你講,莊子不是在告訴你「愛是錯的」,並不是,他只是要告訴你說人類的頂點在於跟宇宙萬物合一的那個地方,然後人越來越……

  比較差的人類是覺得「我是我,你是你」;再差的人類是「我跟你有敵對感」;再差的人類是會開始講說:「我這樣才是對的,你那樣是錯的。」;然後再差的人,類就會開始需要人家來愛他了,是這樣子。

  再更差的人類,就連愛都沒有了,所以人類之中,有很低級的人類,也有很高級的人類。


  那你站在這個不高、不低、剛剛好在中間這個「大道受損,人類有愛」這個地方的中間的人類的時候,你要說這悲慘還是幸福?

  跟那些很爛很爛的人比,可能你幸福一點吧,但是跟莊子心目中的真正古時候的真人相比,他可能會覺得你很不幸福,因為你現在需要用到愛心,你背後有個災難,需要用到愛心,這樣子的一個對比,會變成……所以莊子就說:「道之所以虧,愛之所以成。」,都是因為大道受損了才有愛。


  那「果且有成與虧乎哉?果且無成與虧乎哉?」──到底那邊比較好,那邊比較不好,就不知道了。

  就莊子會說「大道受損」這件事情當然比較不好啦,可是從此,人世間有那麼多好人,給別人愛心,感覺就滿感人肺腑的嘛,不然的話那些電影要拍什麼東西對不對?所以如果大道不受損,我們人不是每天都活得很無聊嗎?



  大家都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,連儒家都可以去跳河了,對不對,如果大家都已經做到了怎麼辦?那孔子就活不下去啊。


  孔子就是因為,人人都不孝,每一個人都是不孝子、不孝女、夫妻吵架、兄弟打架,然後孔子才說:「我開個補習班,教你們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。」


  若每個人都不打架的話,那孔子就只有死路一條了,就沒有至聖先師了,所以到底那邊比較好呢?不知道,莊子也沒有給你答案,他只是說宇宙間的事實是這樣,我們要認得,莊子只是叫我們要「承認」事實。



  所以他說,如果有「好」或「不好」的話呢,於是就有「昭氏之鼓琴也;無成與虧,故昭氏之不鼓琴也。」這個意思是在講一些……譬如說音樂喔,人為什麼需要音樂?


  需要音樂陶冶性情啊。


  那人為什麼要陶冶性情啊?──因為人的性情變惡劣了啊。


  那音樂到底存在是好,還是不好呢?


  需要音樂存在的社會,是因為人類心靈很惡化的社會,所以需要音樂來陶冶性情,所以音樂的存在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?就像因為有流行感冒所以要打預防針,那到底預防針是好還是不好呢?


  你只能說,它有好,但它背後也有一件壞──就這樣子。


  所以這樣的問題,我們就留到下次上課再來繼續談好不好?那你們回家想一想,其實〈齊物論〉的東西都很值得你們自己想一想。


  因為想了以後你的人生會輕鬆非 常多,很多不必要的吵架什麼都沒有了,如果你們是我的好學生的話,你們到學校再去跟同學吵架時候,就知道說他講什麼……都覺得都對、都對……好、好、 好……就這樣子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x4m 的頭像
    mx4m

    飛行之光

    mx4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